▌撰文:小波

2018年因為海外實習的關係有幸來訪倫敦一週左右,在極短的時間內,快速翻閱這座憧憬已久的大城市,帶給我相當豐富的體驗與學習。

硬體建設到藝術人才的文化創意產業

來訪倫敦前,我早在音樂、電影、影集中對某些地標和建築有些認識。走在倫敦街頭,總被既熟悉又新鮮的事物驚艷,彷彿進入了哪部電影或 MV 的場景。在興奮之餘,同時也羨慕這居然是別人日常生活的地方!身在其中,完全可以充分感受到英國在人文藝術的深厚底蘊;相較於日本的井然有序,這座城市生機盎然和無處不在的創意氛圍令人特別著迷。也不難理解為何英國會是首先訂出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法規的國家。

雖然拜訪倫敦只有短短一週,但每天的行程都相當豐富。首先拜訪了著名的大英博物館,此處集合了世界各地的古文物,對於歷史稍有研究的人必定會愛上它,各樣的鎮館之寶很是值得一看;柯芬園市集既好逛、好拍又好看。我覺得跟華山或松菸等文創區比起來,這種自成一格的創意市集場域更具魅力,是個讓人第一次來就會愛上的地方。市集裡遇到的每個街頭藝人,都十分專業又敬業,精彩絕倫的表演讓人不好意思不打賞。這裡的觀眾不管是否遊客,或多或少都會給予街頭藝人支持,可見他們對於藝術創作者是慷慨友善的,難怪許多人在此賣藝追夢。晚上到倫敦西區的愛德華王子劇院欣賞《阿拉丁》,簡單易懂的故事線、做好做滿的歌舞雜耍秀、極致華麗的舞台設計,討喜精湛的演出,還有順暢且充滿張力的音樂流動感,作為第一部在國外欣賞的音樂劇算是相當合適。

劇院本身的設計也有一定水準,即便我們坐在倒數第二便宜的票價區,音場和視野還是保持在水平之上,不愧是熱銷的知名定目劇。接下來幾天,除了走訪倫敦眼、國會大廈、國家美術館、泰特現代藝術館、波羅市集、攝政街、白金漢宮、倫敦塔橋等名勝古蹟外,身為表演藝術的從業者,當然免不了得把握機會,每天晚上都安排觀賞一齣音樂劇。

音樂劇《瑪蒂爾達》(Matilda the Musical)
音樂劇《瑪蒂爾達》(Matilda the Musical)

教育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追求

有一晚,在倫敦劍橋劇院看完音樂劇《瑪蒂爾達》(Matilda the Musical),正在鼓掌歡呼後的散場之際,一個約莫國中的男孩紅著眼眶,邊啜泣邊跟媽媽說,「 Matilda 真的很棒很勇敢,但不知道為甚麼看完有點難過。」這一幕讓我在回程的巴士上不斷思索著:為甚麼藝術教育如此重要?

從《阿拉丁》( Aladdin the Musical )、《女巫前傳》( Wicked the Musical )、《瑪蒂爾達》(Matilda the Musical),再到《搖滾教室》( School of Rock the Musical ),剛好連續 4 天都安排了適合闔家觀賞的音樂劇。因此順便觀察了一下觀眾群,發現很多都是家長帶著來小孩觀賞,但整體比例又不會像台灣主打「兒童向」的節目,清一色只有爸媽帶著小孩,而是類似超人特攻隊這種動畫電影在台灣的狀況:學生、社青、親子等,各個年齡區間都具有一定數量的觀眾。我想,造成消費族群的差別在哪?除了倫敦西區聚集了超過 40 間大大小小的劇院,是世界上音樂劇演出最頻繁的地區之一,或許回到「教育推廣跟市場拓展」的關係看待,更能解釋這個現象。

因為從小有美好的「現場聆賞」經驗(不只是音樂課看看影片),曾經被表演藝術作品感動、震撼、啟發,甚至被改變,所以我願意在長大了後,且具有一定經濟能力時,把音樂劇當作一個值得考慮的「消費選項」。雖然進劇場有可能同時為了跟風、裝文藝或者刷刷存在感,但至少會有更多人就是單純想看看一場好的表演,就跟你偶爾會想要花大錢看IMAX電影或吃吃大餐讓自己享受一樣,是一種民生必需,不用甚麼高大上的理由。

當你覺得一件事夠值得,那就自然而然願意花錢、花時間,而我們接受的教育又大大地影響了我們判定甚麼事情是「有價值」,以及好壞的標準所在。理所當然地,也很大程度決定了我們如何教育下一代。在反思台灣劇場常被認為市場不夠大時,其實與藝術教育是否有效落實也具有相當程度的關係。

柯芬園的街頭藝人。

藝術教育不只是政府的年度績效

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」,何況是一大群人,因此教育推廣並沒有那麼容易,不僅需要有一定經濟基礎、適當的政策推動、付諸專業的表演工作者,更需要有懂得與市場溝通的藝術行政、願意支持藝文環境的群眾等等等,才能夠構築這樣一個健康的生態系。真正落實「美感生活」、「文化創意」、「藝文教育」,絕對不能僅止一時半刻的口號,或者三年、五年的砸錢了事,最後還不是一場空。難以想像倫敦這種世界級的城市,需要多少產、官、學、民的共同努力,才得以累積這般遍地開花的人文能量。

談到教育就不能不提博物館,倫敦的博物館群不管是常設展內容、特展主題、數位設備、導覽活動都規劃得很好。拜訪的幾個博物館中,我特別喜歡泰特現代藝術館( Tate Modern ),原本是座落於泰晤士河畔的發電廠,於 1994 年改建成極具特色的展覽空間,成為工業建築和現代藝術完美結合。這裡收藏了許多傑出的現代藝術作品,如知名的大師如畢卡索、馬諦斯、達利與安迪沃荷等人。這裡同樣地將固定展出的內容免費開放,讓更多大眾得以親近藝術。

從市集活力到時尚經典的兼容並蓄

我想,作為一個旅人在倫敦遊歷是相當幸福的,身處舉世聞名的金融、藝術、教育、文化的中心,眾多名勝古蹟座落於此,隨處都能說上一段歷史傳說或逸聞趣事。紅色雙層巴士穿梭在城中,好比無處不在的熱情活力,帶領著你體驗它的偉大繁榮。另一方面,新潮的時尚品牌專賣店跟典雅的哥德式建築,距離不過一條街。

我喜歡倫敦的一大原因,是創意能夠在這座城市中被發掘、實踐、支持。比如說東區的紅磚巷市集,次文化的藝術動能滿載,遍佈牆壁與鐵門的街頭塗鴉、黑膠唱片攤位、異國美食、古著與二手小物、街頭藝人等等。既有嬉皮的自由不羈,也帶著龐克的叛逆狂野,不同於西倫敦的皇室優雅,這裡有著專屬東倫敦的氛圍。

然而,美麗光彩大城市背後,總還是會有不那麼討喜或習慣的一面,像是逆向行駛的飆車族、充滿煙蒂的草皮、虎視眈眈的詐騙人士、路邊播著難聽音樂的餐車;另一方面,這幾天所接觸的售票亭、商店或者攤販,店員隱約讓我有種「如果不是我的顧客就別浪費我的時間」的感受,跟多數華人那種基於面子還是會博暖的文化不太一樣,主客平等的概念在這裡很普及。

總而言之,倫敦的新舊並存造就了多樣且迷人的樣貌,幾個世代以來,世界各地的人潮湧入求職與求學,亦帶來不少文化衝擊。這座城市在諸多矛盾中不斷激盪出新潮的創意,加上政府對於藝術教育和文化保存的重視,讓我看到了文化藝術更深層的價值;不只是表演者或建築物本身有多少經濟產值,更多的是來自於整個社會,選擇以甚麼樣的方式參與及回應。